“你们就是我女儿的再生父母。”1月19日,家住德江县平原乡龙塘村大树组的龙女士噙着泪水,从德江县民族中医院新生儿科护士臂弯里接过女儿后激动地说道。近日,德江县民族中医院成功救治了一例950克罕见超低体重儿。

医护人员给患儿喂奶
时间回放到2016年12月3日早上5点3分,德江县民族中医院新生儿科接 到本院产科打来电话:“妊娠30周的极早产胎儿即将出生,请你们新生儿科医生马上到产房配合。”为迎接这个提前来到世上的新生命,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立即做好抢救准备,当日5点24分,一体重仅950克的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来到了这个世界,全身皮肤降红,气促、呻吟不止,伴吐沫,经产科、新生儿科医护人员清理呼吸道、刺激足底、胸外心脏按压、复苏囊正压通气等一系列的抢救后,患儿面唇由降红转为了红润。与此同时,新生儿科病房早已将高级暖箱、无创呼吸机准备就绪。在两科医务人员的努力下,孩子顺利转入新生儿科。
为了照顾好这个早早来到世上的小生命,新生儿科针对这个小生命制订了一套完整的治疗、护理方案。患儿转入新生儿科后,立刻应用无创呼吸机改善通气,选用高级暖箱模拟妈妈子宫环境进行保养,做好避免声光刺激、医疗护理操作等,同时,要求各班次人员切实做好保护性隔离,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的各项操作规程。
早产儿血管细如发丝,外周血管条件差,为了满足其生长发育要求,前期必须通过静脉给予营养,为了保证静脉营养液与治疗药物的使用,新生儿科成立了穿刺小组负责该患儿的静脉穿刺,为小宝贝静脉营养和治疗建立了生命绿色通道。
经抢救和科室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护理,历经5天后,婴儿成功实现了脱离呼吸机。
预防感染是婴儿面临的第二大难关,因为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极不成熟,稍不注意即可发生全身感染,导致败血症的发生。该科要求医务人员每次接触婴儿时,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和遵循无菌操作,给婴儿用的包被全部进行高压灭菌,安排专职的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护理及治疗,治疗护理集中进行,减少接触,避免感染。
喂养是婴儿经历的第三大难关。刚开始时,小宝贝还不能吸吮和吞咽,该科护理人员予早产儿微量喂养,每次仅能胃管口饲1—2毫升奶,就这样按时将极微量的奶喂到婴儿胃里,让她一点点吸收。逐渐成长一些后,又循序渐进地改为滴管、奶嘴喂养,一直坚持到她能自己吃奶。到出院时,小宝贝的奶量已经达到每天344毫升,每3小时45毫升,基本能满足身体所需的热卡。
在住院治疗28天后,小宝贝仍不能脱氧,结合其早期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上呼吸机等病史,综合考虑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并拟定了适合小宝贝的治疗方案,通过努力,最终小宝贝逐步实现了脱氧。
经过为期47天的不懈努力、悉心呵护,1月19日,小宝贝各项生命体征平稳,能自己吃奶,体重已由出生时的950克增至1800克,并于当日办理出院。
截至笔者发稿时,经新生儿科医务人员电话随访了解到,小宝贝健康成长,目前体重已增至2400克,各项发育基本正常。(覃海波 杨燕秀)
链接——
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通常指出生体重低于1000g的活产新生儿,多数为胎龄小于32周的极早产儿,其全身器官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生活力极弱,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易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频发性呼吸暂停、吸入性肺炎、肺透明膜病、肺出血、败血症等疾病,病死率极高。超低出生体重儿要存活下来,必须经过呼吸、感染、营养、代谢紊乱、喂养不耐受等数道难关,各道关口在救治过程中,稍微处理不当,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同时,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也很特殊,每天摄入的营养和能量都需要经过精密计算,必须由一个成熟的专业团队成员相互协作,且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稍微懈怠就会出现无法挽回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