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7岁的王昭权,是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沙子坡镇四坳村人,身体残疾却自强不息,硬是凭着一股不向困难低头的倔劲,成为了印江县脱贫攻坚战中最为励志的典型。
冬日的早晨,四坳村披上一层薄薄的霜,几只喜鹊在枝头上跳来跳去,叽叽喳喳唱着动听的歌谣,为寒冷的冬天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看见王昭权时,他正给牛准备草料。左脚依偎右脚,呈半蹲姿势,左手稳着撮箕,右手撒玉米面,搅拌之后,装好草料,一瘸一拐的驼着草料向圈舍走去,这一切麻利而自然。
家里兄弟有六人,王昭权排行老五。6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左腿残疾,只能依靠双手、右脚在地上爬行。
勤劳踏实肯干,这是村里人对王昭权的评价。每天起早贪黑,像一匹永不疲倦的“骡子”,不是在喂牛,就是在地里干活。提起王昭权,村里人没人不竖起大拇指,没人不被他的坚强意志所折服、所感动,他用残疾身躯抒写了一个大赞。
双手比别人的更加粗壮,满是老茧,大手与瘦小的身躯极不匹配,岁月的痕迹在他的脸上留下时间的烙印,身体残疾,但却精神饱满。
“可能是身体残疾的原因,他从小要强,别人能做到的事,他也想方设法都要做到。”王昭权的大哥回忆说。
7岁时,看到周围小伙伴都背上了书包走进学堂,王昭权既羡慕又渴望。在软磨硬泡下,父母同意了他的要求,但前提条件是自己要“走着”去上学。
为了能上学,王昭权狠练爬行。由于长时间手杵在地上行走,经常被磨得血肉模糊,从最初缓慢前行到后来与正常人无异,他用行动证明了上学没问题。
8岁那年,王昭权走进学校。报名登记时,看到爬着走路的王昭权,王大伦老师心里还是“打起了鼓”,但听说他的情况后,王大伦老师也为这个孩子的顽强精神所折服,就这样王昭权上学了。
“一开始,大家都疏远王昭权,但随着时间往后推移,大家也都开始主动关心起他来。”谈起这位特殊的学生,王大伦老师记忆尤新。“最难能可贵的是,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王昭权总是按时到校上课,比别的同学更加努力刻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日月更迭,四季交替。下地干活、爬树掏鸟窝、六井溪里摸鱼......王昭权与其他孩子无异。就这样王昭权以优异的成绩小学毕业了。
四坳村距离沙子坡镇集镇9公里,沟谷纵横,交通不便,从四坳村到沙子坡集镇要翻越高山,平常的人也要步行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
接到中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晚上,王昭权失眠了。兄弟多,家庭困难,腿脚不便.....一连串的问题在王昭权的脑子翻腾。
不读书难,读书更难。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最后王昭权选择了放弃。开学的时候,学校的老师还托人捎信劝诫他上学读书。
学不上了,生活还得继续。王昭权只能与父母一道依靠种植烤烟、水稻、玉米、红薯、土豆来养活自己,这样的日子过得波澜不惊,但却练就了“不管什么东西放背上都不会滚下来”的硬本领。
由于身体的残疾,王昭权成了村里第一批低保户,享受二类低保,但他并没停下来,养猪、种地自给自足,低保金也从最初的每月40元上涨到如今的每月310元。
2010年,随着农村书屋项目的实施,村里来了大量的书籍,给四坳村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也带来了希望。学习畜牧兽医的弟弟王华也时常给王昭权借来一些养殖方面的书籍供他学习琢磨。
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背景下,年轻力壮的人背井离乡涌向外面的世界,去寻找致富的机会。
改变源于对美好生活向往。看到其他人纷纷外出务工,王昭权也在寻思着自己该干点什么。他寻思着村里草料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养殖业。
“养牛比种地轻松,不需要太多劳力。”2012年,经过反复思考,王昭权决定养牛,把想法一抛出来,随即遭到家人的反对,家里只有老六一个人站出来支持。最后,还是老六说服了一大家子人,养牛才得以顺利进行。
定了就干。东挪西借凑几万元钱,王昭权买了10头牛,开始养殖。把书本上学到养牛知识与环境要素结合起来,王昭权采用了“放养+圈养”模式,通过精心管理,王昭权的牛也长得格外壮实。
勤劳就有回报。一年后,出栏了6头牛,还上了欠债,还略有盈余,。同年,政府补贴6500元对王昭权的房子进行危房改造,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上山放牛砍柴对手脚正常的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爬着行走的王昭权来说可就要难得多,一个不留神就会受伤,每前进一步王昭权都十分小心。通过多年爬行,上山的路哪儿高低起伏、哪儿迂回转折王昭权已经烂熟于心。
人有失手,马有失蹄。2015年秋天上山放牛,回家的时候天色暗下来,驼着一捆柴,一不小心,来了个人仰柴翻,手被划开一条长长的口子,一个月才痊愈。”王昭权回忆说,直到现在手上疤痕还清晰可见。
为了上坡放牛方便同时也保护手不受伤,在放牛的过程中,王昭权自已制作了弯拐木和橡胶垫子来保护双手,以便在上坡放牛时“走”得更快。直到现在,兄弟们给他买的拐杖还在楼梯底下睡大觉。
“最初养牛的时候,牛儿不听指挥,满上坡的乱跑,找牛吃了不少苦头。现在只需要吆喝几声,牛就能主动从对面山上赶过来。” 王昭权说。
2015年,村里把王昭权列入兜底贫困户,享受精准扶贫各项优惠政策。在政策的帮扶下,王昭权并没有停下前行脚步,每天依然努力地干着自己的活。
邻居们打趣王昭权说,你一个吃饱,全家不饿,还有国家养着你呢,你不用那么拼命嘛。王昭权却说,现在残疾人有很多保障,政策又好,不能只靠等,还需要自己多干点才能有更多的收入。
在政策的帮扶下,王昭权享受5000元的养殖补助。2017年,王昭权又利用精扶贷又买了三头牛,到现在存栏牛有12头,仅养牛一项每年就有2万多元的收入。
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状况也不似以前,遇到天气变化膀子就会酸痛。但王昭权却说,自己还能干就要,不想不劳而获,直到干不动为止。
手心向上是索取,手心向下是创造。寒来暑往,在四坳村的九岭十八弯,随时可见王昭权向脱贫冲刺的身影,他要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更好的生活。